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家訪被家長請進咖啡廳 傳統教育法寶遭遇尷尬

 提起家訪,很多人腦海中,便浮現出老師和家長促膝長談的溫馨畫面。但隨著通訊技術的進步,家訪的形式也越來越多,電話、QQ、博客、微博等層出不窮。現如今,作為傳統教育“法寶”的家訪,卻讓不少老師、學校和家長陷入了尷尬。
  【老師尷尬】
  家訪被家長請進咖啡廳
  連日來,記者走訪了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、中華路小學、武漢二中廣雅中學等8所中小學,不少老師在家訪時遇到不少尷尬。
  12月4日,江岸區一所初中的林老師到一名學生家去家訪。該生平時成績中等,但性格較為孤僻。林老師找到學生家,敲開門剛說明來意,學生母親卻稱“孩子父親不在家,不方便接受家訪”,說完後強行關上門。林老師在門外勸說了一會,但屋內從最初傳出“不好意思”的拒絕聲,到最後變得無聲無息。
  林老師說,她內心像打翻了五味瓶。她想不通,為什麼以前被家長和學生稱為“心靈溝通橋樑”的家訪,會變得如此不受歡迎?
  前幾天,武昌紫陽路某小學吳老師到武昌千家街一名學生家中家訪,她尚未進大門,就被家長連拉帶拽拖到了附近一家咖啡廳“面談”。還有一名學生家長是一家酒店的經理,家訪時竟直接讓她到酒店。還有的老師說,一些家長過分熱情,張羅著送禮物,弄得彼此不自在。
  【家長尷尬】
  家訪變成一項“接待任務”
  梁先生是一家證券公司的經理,兒子在光穀某小學讀四年級,妻子在研究所當高工,兩人工作都很忙。上周一,兒子的班主任突然打電話說晚上要來家訪,他和妻子趕緊請假回家打掃衛生,並到商場購買禮物,去酒店訂酒席,等老師家訪完了,他和妻子又各自趕回公司加班。“上門家訪費時又費力,但老師好不容易來一次,總不能讓他空手而歸,還希望兒子在學校能被多照顧一點……”
  記者採訪發現,有的家長對上門家訪持歡迎態度,認為能讓他們更好地瞭解孩子在校的情況,也有家長認為家校間溝通方式很多,老師沒必要一定要上門,且每個家庭都有隱私,老師上門還會帶來某些不便。
  記者瞭解到,一般拒絕家訪的家庭有以下幾種:單親離異家庭,不願“露富”的家庭,特困家庭及父母工作特別忙的家庭。
  一名家長還反映,老師家訪時發了一張表格,內容包括家庭收入,他認為家庭收入是隱私,問這些內容不妥。記者後來瞭解到,學校此舉是想認定哪些學生是貧困生,想給予資助,但沒有顧及到家長的感受。
  【學校尷尬】
  硬指標將家訪“變了味”
  家訪對學校而言,也並不輕鬆。記者走訪時發現,不少校園內懸掛著橫幅,有的還召開上門家訪啟動大會;每名教師都被要求限期完成家訪任務,並需定期上交“家訪感言”;還要進行階段性視頻展示和書面報告等。
  江岸區一小學負責人稱,現在,每家必訪的任務下達後,家訪還被納入學校評比年度考核指標,或多或少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影響。如有的學校外區學生較多,有的家長對此並不歡迎。而且,家訪後還要補拍視頻或補填家長回饋表,這些舉措都讓原本受歡迎的家訪“變了味”。
  採訪中,不少老師和家人認為,在通訊如此便捷的今天,學校有成熟的“家校通”平臺,每個班都建有QQ群、老師開有博客、微博,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方式已有很多,通過互聯網虛擬家訪似更便捷,此外,上門家訪也並非適合所有的學生和家庭。
  【觀點】
  家訪應重在心意和創意
  不可否認,面對面的上門家訪,作為一種傳統教育“法寶”,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。但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,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發揮這一法寶的作用?
  育才二小副校長彭春豔認為,家訪是老師和家長面對面的交流,可以加深彼此的信任,上門家訪是教師育人責任感的回歸,重塑了教師形象。但應根據每個家庭的情況,採用不同的家訪方式,如可以將家訪當做一種鼓勵學生的手段,也可以組織片區家訪,讓家長借此形成朋友圈,共同交流。“上門家訪,重在心意和創意。”
  一些學校將上門家訪一直作為“規定動作”,如育才二小,多年來每逢寒暑假,便會舉行“千名教師訪萬家”。中華路小學若老師接手新班級,必須在一學期內走訪完所有的學生家庭;武漢二中廣雅中學,老師會對家庭有變故、家境較貧困的學生定期走訪。
  武昌中華路小學書記陸文芳則認為,上門家訪形成制度值得認可,但也應考慮到教師工作的特殊性和長期性,家訪不能是一陣風,更不能像一項任務,如要求家訪率達到多少,這樣會給家長和老師增加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,家訪也應因人而異,在新時代要融入新理念和新形式。(來源:楚天都市報 記者 揭明玥)
返回列表